本科毕业做家政的人:因高薪留下,因迷惘离开
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3-08-11
分享到:

“客户很好,但我就是莫名其妙会觉得委屈,不知道这个情绪从何而来,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。”很多次,入职家政行业的年轻人说完他们的迷惘,就离职了。这是家政管理者王玉兰近两年频繁遇到的情况。

1988年出生的王玉兰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在青岛当中学语文老师,为了买房,她辞职当了月嫂,月收入是原来的4倍,但亲朋好友都不理解。为了更好地发展,她于2018年来到上海,成为一名家政赋能培训师。近年,一部分物业企业进军家政行业,她于2021年入职新公司高地物业,参与“星福生活”家政从业人员招录标准、培训标准的制定。如今,她是该公司招培部门的负责人,公司100余位家政工作人员中不乏年轻人。

近两年,王玉兰发现到家政行业参加培训、入职的年轻人变多了,其中有不少大学生,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陷入无助和失落的情绪中,“来去匆匆”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。一些人在家政行业打开了职业生涯新天地,一些人用离去的背影给行业留下思考:家政,拿什么吸引年轻人?

高薪

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而言,高端育儿嫂月薪2万元很有吸引力。雇主提出的“有英文基础,有艺术才能或学前教育背景”的要求,大学生更容易达到。为此,不少家政公司已经在尝试和一些大中专院校签约合作,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提供基础家务能力培训。但现实是,大学生们在没踏入家政行业前,对家政行业的相关知识学得很快,一旦真正进入雇主家,面对每天都要处理的具体家务,能坚持下来的人非常少。

“做家政服务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提炼,刚毕业时大多不习惯,他们自己也会倾向应聘职能人员,但家政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,做职能工作也需要和一线工作人员有共情能力,没有一线经验者很难胜任。”另有一些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,他们在原先的工作单位离职后尝试家政工作,但考虑到社保缴纳、职业晋升等现实问题后,又往往干不久。“真正留下来从事一线家政服务的本科生大多遇到了经济困境,一旦困境解决,他们就会去找其他的行当。”王玉兰说。

因为自己的经历,王玉兰特别能理解这些年轻人的心境,但她能做的并不多,因为不少人表示连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。“孩子们的迷惘通常是复杂难言的。”她想起自己,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学当语文老师,月薪4000多元,想买房但压力很大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听说“青岛的月嫂价格基本和大城市持平”,她决定辞职。因为是研究生,她可以直接报考高级育婴师,又因为是教育专业硕士,她成为被争抢的金牌月嫂,每一单都不低于15000元。可是对于王玉兰的这个选择,身边的人大多不解,母亲经常在她耳边念叨“书都白读了”,亲戚、同学也不理解她“为什么要抛弃铁饭碗”。

从家政一线工作人员转岗后,作为家政培训师的王玉兰在上保洁示范课  谢飞君摄

“我自己想得很明白,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份不错的收入。”好在她当月嫂真的很受欢迎,全年都被订满,也达成了靠自己买房的小目标。后来,她到杭州参加了一个国际母婴培训项目,学完后从月嫂转做家政培训师,离开了家政一线。但即便如此,家人也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接受她选择投身家政行业这件事。回头看,即便目标坚定,身边人的态度也在不经意间给她增加过诸多困扰。

空间

“作为一名住家阿姨,雇主的生活环境是我的职场环境,这其中有一些看不见的‘冲突’。”赵月是一位“90后”住家保姆,她到上海工作三年多了,一直把“少说多做”当作住家阿姨的自我修养,“不管是在雇主家,还是面对同事阿姨们。”

住家阿姨们“做六休一”,休息日通常会到自己所在的家政中介集体宿舍休息、住宿,同事阿姨们得知她是大学生,总会不厌其烦地问她“你这么高学历,为什么来做阿姨”,赵月则总是用“为了钱啊”作答。

常年是这个回答,虽然略显敷衍,但确实也是实话。到上海做住家阿姨前,赵月在安徽老家干过不少工作,但最高月薪都没超过5000元。转行做阿姨后,因为普通话标准,懂英文,工资没低于过1万元。

“看在收入的份上”,赵月克服了很多不适。住家阿姨24小时都在雇主家,客厅、书房等空间都装有摄像头,这让白羊座的她变得拘谨。她独自一个人到上海当阿姨,遇事很有自己的想法,但作为住家阿姨,她时常告诉自己不要有执念,“事情要怎么做,都由他们说了算”。这个“他们”,包括不到3岁的孩子、孩子的父母以及轮流到家里做客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。

在赵月的日常工作中,照顾宝宝生活起居和顾及宝妈心理感受有着微妙的关联。“如果说孩子的需求是明确的,那宝妈的感受更需要揣摩。”赵月记得,有时候孩子对她表现出亲昵,她会不知所措,因为这虽然是她和孩子相处融洽的证明,但宝妈会不开心,说话的语气都会有变化。又比如在孩子吃饭问题上,孩子吃得少,奶奶和外婆会要求阿姨再给孩子喂一点,但宝妈看到喂饭就说这会影响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。对于赵月来说,拿捏这些琐事的分寸并不容易,在这种时候,她坦言自己会觉得委屈,会萌生出离开的想法。

机会

和大学生家政从业者的沉重相比,这个行业的高学历创业者们显得松弛很多。受过高等教育的家政创业者们,相比普通家政公司老板,似乎更容易找到了个性化发展之路。他们中有的人在涉外家政、月嫂服务等细分领域赚到了钱,有的人通过品牌加盟发展壮大,有的人还做起了线上家政导师收割流量。

拥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学历的谢德梅是一位“80后”家政老板,她因为生二宝后发现月嫂阿姨服务不够专业,于2016年进入家政行业创业。因为长期在高校工作,她做任何事情都强调“专业化、流程化、制度化”,而她发现生二宝后请的月嫂、育儿嫂和家里请的钟点工并没太大差别,“做事没有条理,育儿知识也不够”。当时国家已经全国放开二胎政策,考虑到生育高峰,她很快成立了专注月子服务的“9+母婴”。结合自己生育后的需求,她特别关注宝妈的感受,不到半年就在行业内打响了品牌。

“9+母婴”特别强调关注宝妈感受,培训中对月嫂向宝妈送菜的动作和用语都会做出规范

最初将家政公司取名“9+”,寓意“自家提供的月子服务都将达到9分以上”,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她和入职的月嫂们讲的第一条服务理念就是“用妈妈的心去做服务”。“这话听起来不是具体的标准,但向月嫂阿姨强调要带着呵护感为宝妈提供服务,宝妈们是有感知的。”一个最直观的结果,是‘9+母婴’在各个线上平台都很少被投诉、被差评。

“我们把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纳入考核范围,分数高的阿姨,会拿到更高的工资。”为了向客户“输出”优秀的阿姨,公司还针对员工推出3-6个月的免费脱产培训,“我们育儿嫂的筛选标准并不高,初中毕业就好,但会像培训幼教一样来培训,内容涉及唱歌、简笔画、弹琴等各项才艺。”在“9+”,很多初中毕业的阿姨经过3-6个月培训,月入过万。

因为谢德梅在多个行业创业,她在采访中会不经意地比较不同的生意。“我一直觉得,家政创业是一个真正由市场说了算的行业。很多行业要托关系找资源,家政行业都是别人托关系想找好阿姨。”也因此,谢德梅认为大学生带着学识和眼光到这个领域,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,都能拼出一番天地。

尊重

今年7月中旬,商务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、教育部等16部门印发《2023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》,其中提到,鼓励运作规范、信誉良好的家政企业、家政培训机构开展校园招聘,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就业选择。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,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、社保补贴。但家政行业如何留住人,却并不是家政企业自身能解决的问题。

王玉兰觉得,现在的家政服务,客户依旧认为自己购买的是阿姨的时间,但行业发展方向应让每位阿姨成为专业人士,并通过入户服务表现出的专业度赢得认可和尊重,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。

在“9+母婴”,负责培训业务的大米老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,本是小学英文老师的她,从2013年起转行做一线住家阿姨,当时就能拿到2.5万元的高薪。5年后,她全款在吉林老家买好房子,然后自费去菲律宾和香港的国际管家学院学习,回到上海后把理论和实操结合起来做课程设计,专门培训能带教孩子的育儿嫂。在她看来,这个行业虽然看似高薪,但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“底层的劳动,操作不太规范”,尤其是大学生到家政一线工作,没有社保,也没有晋升空间,“这样的环境,很难有年轻人愿意留下”。

家政行业也“卷”起来了,如今品牌家政对于入户家政人员从着装到礼仪都有严格要求

可喜的是,在鲸致生活、好慷在家、轻喜到家等品牌家政公司,一线员工已经有了晋升通道,也因此吸引到愿意从保洁员干起的年轻人。比如在鲸致生活的系统里,最近就有几位本科保洁员入职。根据晋升规定,保洁员工作一段时候后,综合回访评价和后台数据,就可以成为带徒弟的“师傅”。再过一段时间,“大数据”会从诸多“师傅”中筛选出人选,参加完公司的培训,有机会成为一名专门负责考评家政员业务能力、关心家政员生活需求的管理人员,进而晋升为站长,管理不同数目的社区站点。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家政行业,一线的住家阿姨、育儿嫂收入最高,但因为没有同事互动,年轻人要坚持并不容易。那究竟还有哪些岗位适合大学生呢?“在有了一线经验后,他们可以转做带教老师、管家岗(客户维系)和运营岗等。”此外,今年家政短视频崛起,不少家政品牌通过在短视频平台推广,月接单量已经和传统的线下通道持平,这意味着家政短视频从业者也将出现更大需求,而这些本身就是高校毕业生愿意尝试也更为擅长的工作。

记者手记

近年来,不少大城市出现了高学历保姆,这引发了人们对家政行业的关注,也让更多的大学生把目光看向家政行业。

从家政行业的自身发展而言,一直有业内人士呼吁,要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家政行业,改变“服务水平低、消费者认可度低”的行业现状。这两年,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,大学生干家政似乎有了更多现实基础,但在采访中发现,真正主动选择从事家政工作的人依旧少之又少。

原因何在?长期关注家政行业的上海政法学院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章友德说,还是就业观有问题——“公众对于职业高低贵贱的刻板印象,使得大学生宁愿失业,也不愿意做家政”。确实,哪怕是已经跨入家政行业的大学生,面对周围人的目光,他们也表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压力。

而从工作本身来说,大学生进入家政还有“水土不服”:一方面,虽然大学文凭可以是他们应聘时的亮眼砝码,但日常家务处理能力不足,同样造成服务单的不可持续;另一方面,近些年鼓励大学生进入家政行业的呼声大多浮于表面,并未出台切实的支撑政策,在频频被过度关注的家政高收入背后,是这个群体的就业保障长期缺失。

在记者近几年的采访中,像王玉兰这样在家政行业扎下根的“高材生”确实有,但“画像”也很清晰:既要一开始通过一线家政工作挣到钱,又要凭借自身努力成功转向管理岗。确切地说,只有成功转岗,干家政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正常公司员工,才会干下去、干得久。正如章友德所言,“大学有鄙视链,专业有鄙视链,到了工作阶段怎会没有鄙视链”?或许,鼓励大学生们进入家政行业的另一面,是改变职业教育的尴尬处境,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通道,让他们也拥有光明的未来。

栏目主编:张骏

本文作者:谢飞君